掌握自己的時間
彼得 ‧ 德魯克
「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。若不將時間管理好,要想管理好其他事情就只是空談」
關於管理者任務的討論,一般都從如何做計畫說起。這樣看來很合乎邏輯。可惜的是管理者的工作計畫,很少真正發生作用。計畫通常只是紙上談兵,或只是良好的意願而已,很少能夠真正實現。
根據我的觀察,有效的管理者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工作,他們往往會從時間安排上著手。他們並不以計畫為起點,認識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才是起點。然後他們管理自己的時間,減少非生產性工作所佔用的時間。最後,再將「可自由運用的時間」,由零星而集中成大塊連續性的時段。
這三個步驟,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礎:
記錄時間
管理時間
統一安排時間
有效的管理者知道,時間是一項限制因素。任何生產程式的產出量,都會受到最稀有資源的制約。而在我們稱之為「工作成就」的生產程式裡,最稀有的資源,就是時間。
時間也是最特殊的一項資源。在其他各項主要資源中,資金一項實際上是相當充裕的。我們很久以前就已經瞭解到,制約經濟增長與經濟活動的,並不是資金的供給不足,而是對資金的需求不大。此外另一個限制因素是人力,但總還是可以僱到人才,儘管要雇用到足夠的優秀人才並不容易。只有時間,是我們租不到、借不到,也買不到,更不能以其他手段來獲得的。
時間的供給,絲毫沒有彈性。不管時間的需求有多大,供給絕不可能增加。 時間的供需沒有價格可資調節,也無法繪製邊際效用曲線。而且,時間稍縱即逝, 根本無法貯存。昨天的時間過去了,永遠不再回來。所以,時間永遠是最短缺的。
時間也完全沒有替代品。在一定範圍內,某一資源缺少,可以另覓一種資源替代。例如鋁少了,可以改用銅;勞動力可以用資金來替代。我們可以增加知識, 也可以增加人力,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已失去的時間。
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時間,時間是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。任何工作都是在時間中進行的,都需要耗用時間。但是對這項最特殊的、無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資源,絕大多數人卻都以為可以取用不竭。有效的管理者與其他人最大的區別,就是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。
但是人卻往往最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時間。
人類像其他生物一樣,生理上有自己的「生物鐘」— 任何人如果有乘飛機越洋飛行的經驗,應該都能瞭解。但是心理學實驗卻證明,人的時間感覺是最不可靠的。把人關在黑房間裡,很快他就會喪失對時間的感覺。即使在黑暗中,絕大多數人也能保持空間的感覺。但是禁閉室內的人,即使有燈光,也不能估計時間的長短。他們有時對時間估計過長,有時又估計過短。
所以,如果完全靠記憶,我們恐怕說不清楚自己的時間是怎樣打發的。
有些管理者常自詡其記憶力很強,我有時請他們把自己使用時間的過程憑記憶做一下估計,並且寫下來。然後,我把他們這份東西暫時保存起來。與此同時, 我又請他們隨時記錄他們實際耗用的時間。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之後,再把他們原來的估計拿出來,跟他們實際的記錄相對照,卻發現兩者之間相去甚遠。
某公司的董事長,十分肯定地對我說他的時間大致分成三個部分:1/3用於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研討業務;1/3用於接待重要客戶;其餘 1/3則用於參加各種社會活動。但是,等實際記錄了六個星期之後,跟他原來的估計比較,結果發現在上述三個方面,他幾乎沒花什麼時間。原來,他所說的三類工作,只不過是他認為「應該」花時間的工作而已。因此他的記憶告訴他已將時間用在這三方面了。六個星期的實際記錄,顯示他的時間大部分都花在調度工作上了,例如處理他自己認識的顧客的訂單,打電話給工廠催貨。顧客的訂單,本來可以順利處理的,由於他的干預,反而弄得不能準時交貨。這份時間記錄是由他的秘書記下來的,當秘書把記錄送給他看時,他簡直一點兒都不能相信。後來他的秘書又確實地做了幾次記錄,他才相信自己的估計靠不住,開始相信那份記錄的真實性。
所以,有效的管理者知道,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,首先應該瞭解自己的時間實際上是怎麼耗用的。
時間對管理者的壓力
管理者經常受到種種壓力,迫使他不得不花費一些時間在非生產性的和浪費時間的事務上。身為管理者,不管他是不是經理人,總有許多時間耗用於毫無貢獻的工作上。大量時間都不可避免地浪費了。而且他在組織中的地位越高,組織對他的時間要求往往越大。
有一家大公司的負責人告訴我,他在擔任公司總經理的兩年中,除了耶誕節和新年元旦兩天之外,每天晚上都有應酬。凡是宴會,都是「公事」,每一次都得花幾個小時,而他又非參加不可。不管是歡送服務滿50年的老同事退休,還是宴請與公司有往來的政府官員,總經理都需要出席,參加這種會見是他的一項任務。這位總經理對這類應酬並不抱幻想,他知道這種飯局對公司發展沒什麼好處,而他本人既對此沒有興趣,也不認為這有助於自我發展,但他仍然必須出席, 仍然需要高興地參加宴會。
諸如此類的時間浪費,實在不勝枚舉。公司一位重要客戶若打來電話,業務經理絕不敢說:「等一下,我太忙了。」也許這位大客戶,談的是上星期六的一場橋牌,或是他的千金考上了理想的大學,但業務經理不能不洗耳恭聽。醫院院長得出席每一次醫務會議,要不然所有的醫生護士和職員都會認為院長瞧不起他們。政府官員也同樣得忙於應付議員們的來訪和瞭解某些情況,而那些情況也許只要隨手一翻電話簿或是《世界年鑒》,就馬上可以得到。這樣的事,整天都在不斷地發生。
非經理人員也不見得好到哪裡。他們也同樣會受到各種佔用時間的要求的轟炸,這對他們的生產力一點作用也沒有,但他們卻不能不應付。
每一位管理者的時間,都有很大部分是被浪費掉的。表面上看起來,每件事似乎都非辦不可,但實際上卻毫無意義。
但是,即使是只想獲得最低程度的有效性,管理者的絕大部分任務也需要相當多的整塊時間。如果每一次所花的時間少於這個極限,事情就做不好,所花的時間就是浪費,再做就得從頭開始。
舉例來說,寫一份報告大概得花6~8小時才能完成初稿。如果說每次花15分鐘,每天2次,一共花上2星期,雖然總時間也達到7小時,恐怕結果還是一張白卷。但是如果能夠關起門來,切斷電話,連續做上五六個小時,一份相當不錯的初稿就應該差不多了。有了這份初稿,他才能做零星的補充,才能逐句逐段地潤色、修改和整理。
科學實驗工作也與此相似。起碼需要5-12小時的整塊時間,才能把儀器調整妥當,做成一次實驗。如果中間被打斷,恐怕就得重新開始。
每一位知識工作者,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,要想有效就必須能將時間做整塊的運用。如果將時間分割開來零星使用,縱然總時間相同,結果時間也肯定不夠。
尤其是與他人一起工作時,這一點更為重要。與他人一起工作,正是管理者的中心工作之一。人都是時間消費者,而大多數人也是時間浪費者。
與他人只接觸三兩分鐘,是絕不會產生什麼結果的。要想與他人做有效的溝通,總得花上足夠的時間。一位經理人員如果以為他與下屬討論一項計畫、一項方針,或是一項工作表現,只需15分鐘就夠了,那他一定是自欺欺人。如果你真想影響別人,那至少需要一小時以上。如果你想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就需要更多的時間。
與其他的知識工作者建立關係尤其費時。不管出於什麼原因,不管在知識工作者中有沒有等級與權力隔閡,不管他們是不是把自己看得過分重要,知識工作者對其上級主管及同事所要求的時間,往往比體力工作者多得多。而且,由於知識工作不能用衡量體力工作的方法來衡量,因此我們實在沒法用三言兩語說明知識工作者是否在做該做的工作,是否做得出色。對一位體力工作者,我們可以說:「標準是每小時完成50件,而你只做了42件。」但是對一位元知識工作者,我們卻需要坐下來與他共同討論應該做些什麼,為什麼該做,然後才能弄清楚他的工作做得怎樣。這就很費時間了。
知識工作者只能自己制定工作方向,所以他必須瞭解別人期望他做出的貢獻是什麼,原因是什麼,對必須使用其知識成果的人的工作情況,他也要有足夠的瞭解。因此,知識工作者需要資料,需要討論,還需要指導他人,這都是極為費時的。而且,他不但需要佔用他上級的時間,也同樣需要佔用他周圍同事的時間。
知識工作者要想取得成果和績效,就必須著眼於整個組織的成果和績效。換句話說,他還得勻出時間來,將目光由自己的工作轉到成果上;由他的專業轉到外部世界,因為只有外部世界才有績效可言。
在大型組織中,如果知識工作者的績效表現不錯,往往是因為該組織的高級主管能定期地抽出時間來與他們進行交流,甚至與一些資歷較淺的知識工作者交流:「你認為我們組織的領導,對你的工作應該瞭解些什麼?你對我們這個組織有什麼看法?你覺得我們還有哪些尚未開拓的機會?你覺得我們有哪些尚未察覺的危機?還有,你希望從我這裡知道些什麼?」
這樣的輕鬆交流,不管是在政府、企業、研究機構,還是在軍事單位,都同樣很有必要。如果沒有這樣的交流,知識工作者就容易喪失熱情,成為得過且過的人,或者是只關注自己的專業領域,看不到整個組織的需要和機會。不過,進行這樣的交流是很費時間的,特別是這種交流必須在不慌不忙、輕鬆自在的氣氛下進行。只有這樣,大家才會覺得「我們有足夠的時間」,可以從容不迫地交流看法。這實際上意味著管理者要快速地幹許多事,同時也意味著他必須騰出整塊的時間來,而且中間不能有太多的中斷和打擾。
輯錄自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,P. 25-53